來源:中關村一小 作者:田曉旭 2010-10-13 17:38:00
教育家,大愛無悔人生路
從小學教師到北京市的杰出校長,從普通教員到當代知名的教育家,劉暢已經(jīng)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奮斗了近30年。論榮譽,她已經(jīng)是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全國科研教改先進實驗工作者;數(shù)成就,她參與10余項國際、全國、市級課題研究工作,撰寫發(fā)表近50篇具有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出版《教人幸福地生活——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自主教育系列叢書》等教育專著,主編教材10余本。從未停止過對教育工作的孜孜以求。盡管如此,劉暢依舊從容淡定。
榮譽所帶來的欣喜與激動永遠是短暫的,在劉暢心目中,所謂幸福,是與學生開心擁抱時那一剎那的悸動,是教師取得進步發(fā)來感謝短信時那一刻的淡淡微笑,是每天早上走進學校耳邊響起的朗朗讀書聲,是漫步校園時看到每個角落駐留的閱讀身影,是孩子們爭先恐后舉起的小手,是教師們熱切討論時興奮的神情……很多很多,這些細碎的快樂。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能體驗,人人都可創(chuàng)造,劉暢以此作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她一直致力于培育這樣一種教育氛圍:學校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是可以分享快樂的地方,是學生每天盼望去的地方。所以,當老師時,劉暢竭力為孩子們營造自主自由的成長氛圍;做校長時,又盡心為教師們營造自主奮發(fā)的發(fā)展氛圍。“我希望,在這樣良好的氛圍里,每個生命、每個靈魂都能得以充盈、奮發(fā)、昂揚,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最好的自我,構建一種和諧宜人的教育生態(tài),讓每一位師生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劉暢說這話的時候,一副恬淡的笑容。
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云煙,她的眼中只有對傳道授業(yè)和發(fā)展基礎教育的思考與探索,只有教育事業(yè)這片天地。
作為一名教師、一位校長,劉暢已經(jīng)做到了盡職盡責、名副其實。但是,作為中國新一代的教育家,她似乎看得更遠。“立足北京,輻射全國,走向世界”,不難看出劉暢是要讓中關村一小的名字插上翅膀飛向全國,是要讓中關村一小的孩子們成為具有“民族根”的“國際人”。因此,以國際視野辦開放型學校,成了中關村一小國際部的創(chuàng)辦初衷和執(zhí)著追求。目前,中關村一小與新加坡、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校建立起友好合作關系,開展了多方位的交流活動,通過語言學習、雙方特色課程展示、才藝比拼、友誼對抗等形式,既鼓勵了老師們把眼光投向世界、樹立大教育觀,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全球意識和理解、合作、適應、交往等能力,使其從小具有國際視野,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技能,幫助學生形成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007年3月,劉暢被任命為海淀中心學區(qū)黨總支書記、校長。這對于她而言更加責任在肩。在劉暢看來,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也是為人民。當?shù)厍蛞呀?jīng)以“村”為名之時,它歸結起來就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素質,所以,她決心打開校門辦教育,讓“教育均衡”從口號變?yōu)楝F(xiàn)實。
于是,以“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交流互動、攜手共進”為總體思路,劉暢又開始為探索海淀學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謀劃——“在充分尊重各校差異、發(fā)揮各校優(yōu)勢、彰顯各校特色的前提下,尋求一種相互學習、交流合作的校際關系,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合作空間,使學區(qū)成為學校之間、校長之間、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發(fā)展的公共教育空間,使12所學校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使12所學校的校長成為研究型、智慧型的校長。”劉暢的創(chuàng)新思想又一次向現(xiàn)實靠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劉暢追求無限,無愧于心。她執(zhí)著地走在屬于自己的尋常路上,如一個播種“幸福”的園丁,以教育為手段,追尋理性的指引,竭力拓展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成就教育事業(yè)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的“羽化成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