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4:15:50
當幼兒自發(fā)模仿繪本上的某頁插圖時,這頁插圖可以說是范畫;當幼兒自發(fā)模仿了教室里掛著的某幅名畫,這幅名畫也就成了幼兒的范畫;當幼兒自發(fā)模仿了某件藝術品進行制作,這件藝術品也算是手工的范例。但必須清楚的是,這里的范畫和范例已是幼兒的感知對象,幼兒通過模仿再現的是對這一對象的感知印象。不同的幼兒去模仿同一個對象,因為認知不同、感受不同、印象和興趣不同,模仿出來的作品也并不會一模一樣,因為幼兒不會像成人那樣去寫實。但是,傳統(tǒng)幼兒美術教育中,老師為了適合幼兒模仿,將線條、形狀從事實形象中抽象出來,把提供的范畫變成一種概念化符號化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畫舍掉的是事實真相中那種可感可知的靈動。這類范畫是一種畫法的示范,所以體幼兒畫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線條的流暢感和形狀的大小比例,而這只是與幼兒精細動作和認知發(fā)展的水平有關。
強調幼兒的自發(fā)模仿,是不是就不能進行集體性的模仿學習了呢?當然不是。集體寫生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集體模仿學習,寫生的對象也是一種范例,但這種范例是真實的。對這類真實范例進行模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幼兒感知的過程。必須注意的是,幼兒寫生與成人寫生有很大的不同。幼兒為了再現眼前的這個對象,會全方位地對這個對象進行觀察和感知,然后將自己所感知的印象畫下來,所以他們的寫生畫會有多個視角的觀察同時顯示在一個畫面上,并不像成人只是根據個視角對外形特征進行寫實。所以,寫生作品對幼兒來說也體現了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必須尊重這種差異,尊重幼兒在這個年齡所特有的表現方法。
所以,對“范畫”有一個理解的問題。提供藝術作品、實物和提供簡筆模式畫相比,讓幼兒自發(fā)模仿和以統(tǒng)一的要求讓幼兒照著模仿相比,畫自己感知的對象和畫沒有任何體驗的對象相比,都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既有對范畫的不同理解,也有對教學方法的把握。同樣是幼兒的模仿,《指南》反對的是照著范畫進行復制,而并不反對幼兒在感知真實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再現。
二、關于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自發(fā)表現與技能練習
也許,有教師認為,范畫不只是為了教會幼兒畫各種形象,而是通過模擬這些形象學會線條、形狀、構圖、比例、遮擋、色彩等美術語言。殊不知,構圖、比例、遮擋等美術技能是要以認知和精細動作的發(fā)展為基礎的。
試想:嬰幼兒的母語交流是先學好了口語再來進行溝通,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逐步習得并熟練語言的呢?最初,他們用發(fā)出的語音表示一個意思,后來用單詞來表示整句話的意思,然后是多詞句、簡單句直至用復雜句來表示意思。同樣,美術語言也正是幼兒在表現的過程中,隨著精細動作和認知的發(fā)展逐步習得并成熟起來的。最初,幼兒或許畫一根線條就表示一個人,后來會用一個圓來表示一個人,然后會畫出單線的肢體表示一個人,最后畫的人細節(jié)越來越多。其中,線條從不流暢到流暢,形狀從不工整到工整,從不會擇色到會按物取色,從比例失調到逐步協(xié)調。當然,這一過程需要有大量自發(fā)表現的機會,就像口語的熟練必須在大量語言交流的機會中實現一樣。
藝術是一種表現性的活動,表現的是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發(fā)幼兒畫畫沖動的是幼兒自己對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畫畫的技能,所以,沒有感受就沒有表現。照著范畫臨摹出一模一樣的作品,那叫復制,不是表現。復制對技能的要求很高,沒有一定的技能復制出的作品就不像。而表現則自由得多,每個幼兒是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現的,哪怕沒有什么技能也能表現。一個從未訓練過藝術技能的嬰兒聽著音樂高興地扭動著身體,是在表現自己的情緒,當他在紙上隨便畫了幾道線說是小草,點了一個紅點說是花,那也是在表現自己對小草小花的認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