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08:33:25
例三:
某5歲女孩有一天突然對媽媽說:“我知道天上的星星為什么眨眼睛了。”媽媽很奇怪,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她。而幼兒的解釋則更令她奇怪:“因為每顆星星上都有一個人,拿手電筒對著我們一會兒開、一會兒關。我們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眼睛。”這位媽媽不知道怎樣對待孩子的解釋,只得對她說:“你想的真好!不過,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原因等你長大以后就知道了。” 這名幼兒的行為似乎離科學更遠了:與其說這是科學,還不如說是幻想。然而。科學和幻想并沒有絕對的界限。這正是“兒童的科學”---幼兒同樣對自然界的現象表現出好奇,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個解釋,盡管這個解釋沒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是主觀想像的結果。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們承認幼兒的世界中有科學,是基于這樣的事實:在兒童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對世界的好奇、探索和思考等探究性的活動。這些本能性的行為,正是最初的科學活動,也正體現了科學的本質所在。我們提出的“兒童的科學”這一概念,也正是指兒童出于好奇對周圍物質世界所進行的探究活動,以及由此獲得的認識。限于其發(fā)展水平,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及認識和成人相比利時,仍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特別是學前兒童,他們的思維還依賴于具體的動作和表象,不能進行抽象的邏輯思考,另一方面,他們又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究之心,積極地嘗試、探索和理解周圍世界,使得“兒童的科學”成為兒童世界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綜上所述,兒童的科學不同于成人的科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兒童的科學”的特點):一是一種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二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三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另外,在科學教育中我們還常常會發(fā)現孩子們表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行為:
如:
1、對別人不感興趣的或興趣一般的事物,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探索。比如有的幼兒特別喜歡觀察小蟲子,像螞蟻、西瓜蟲之類的動物,他可以一個人觀察很長時間。
2、對周圍事物表現出敏銳的洞察能力,能發(fā)現一般人不能發(fā)現的事實或現象。比如有的幼兒在熱脹冷縮的實驗中發(fā)現,溫度計放在熱水中,液柱并不是馬 上上升,而是先下降而后才上升。
3、思維方式與眾不同,常常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如我為什么不能像小鳥一樣飛來飛去?為什么不能像母雞一樣孵出小雞?我長的比爸爸高了爸爸就可以這樣稱呼我了等等,這些想法實屬超常規(gu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4、特別喜歡動物嘗試,但也經常會造成破壞。比如有的孩子為了找到玩具狗發(fā)出的聲音,把它拆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