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7 10:13:00
兒童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自發(fā)性心理
兒童藝術看起來很幼稚, 然而卻具有成人藝術難以具有的獨特性的形式、風格、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所說的那樣:“兒童們直接從他們的情緒深入所創(chuàng)造的形式, 豈不要比那些希臘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嗎? ”那么,兒童為何能夠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根據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兒童的這種藝術心理是先天就有的, 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個兒童身上,在兒童身上組成一個超個性的共同心理基礎。它來自于遺傳的大腦結構本身。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型。 所謂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覺形式,它具有經遺傳而帶來的多知覺與領悟的性質。那么,兒童之所以有那種獨特而又共同的藝術心理,是因為他們都有獨特而共同的原型。 而原型的外顯為原始意象, 榮格認為, 真正的藝術家是 “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
那么,兒童也可以說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是“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兒童繪畫時激動和快樂是成功的保證。 兒童一旦迷上畫畫,根本用不著大人去督促,如果沒有畫完,誰喊他都喊不動,畫到得意之處時,自己還會笑出聲來,完全進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創(chuàng)作的激情里。當他完成大作以后, 他會拿給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樂。這時,別人的稱贊對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兒童的原始性繪畫更接近藝術的本質, 深受藝術家們的喜愛,也曾給許多藝術大師以藝術上的靈感啟示。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就曾從兒童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 但人們往往看到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 長 ,見識的增多,他 們 身 上 的 原始性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性、現實性和普遍性。 追逐現代潮流漸漸成了他們現實的價值取向,他們離藝術的本質也就越來越遠。 著名美術教育理論家維克多·羅恩菲德說過: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那么就沒有必要激發(fā)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任何一個兒童都會不受束縛地運用他根深蒂固的創(chuàng)造沖動, 對他自己的表達方式充滿信心。
但是,藝術最終只為極少數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盡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因為我們在兒時都曾經是藝術家?傊,把握兒童的繪畫心理,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指導,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觀察、解讀兒童行為的水平。教師要運用實踐性、客觀性、科學性、教育性與群眾性原則實地觀察每一個兒童在繪畫活動中的表現, 并運用敘事研究的方法將觀察到的兒童真實的、 情境性的行為進行細膩的敘述。教師要把兒童作為觀察記錄的對象和主體,通過語言、行為、作品三種觀察途徑,了解幼兒情緒情感在繪畫中的表現,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