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1-16 15:58:04
只顧 也不看
4、第三個孩子和第一、二個孩子不一樣在哪里?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把第三個兒子的動作圈出來。(跑 接 提)
。1)指名讀,注意這三個動作。想想他為什么“跑“?(怕媽媽累壞了)
。2)男孩子一起讀。第三個兒子二話不說,動作很快。能讀出這個兒子平時——(一定經(jīng)常幫媽媽拎水。)
(3)這句話里有一個詞也告訴我們“一桶水可重啦!”。
出示“沉甸甸”ABB:包字頭。積累包字頭的字:句、匆、包、勺、勾
(4)引讀:一桶水可重啦,就是一桶水——(沉甸甸)的。這個孩子拎著沉甸甸的一桶水,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蕩,可他還堅持著幫媽媽把這桶水拎回家。
(5)從中,你看出這個兒子怎么樣?——(孝順、關(guān)心媽媽) 板書:孝順 關(guān)心
。6)讓我們一起向第三個兒子學習。齊讀寫第三個兒子的句子。
。ㄈ⿲W習12-13節(jié)。
1、(出示對話)同桌讀。
2、老爺爺說了幾句話,提示語在中間數(shù)句子方法。第一句——(一起讀),第二句——
3、為什么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 用上“雖然……但是……”說說老爺爺?shù)男乃肌?(第一個兒子雖然又伶俐,又有力氣,但是他只顧自己翻跟頭,看也不看媽媽一眼。——師:這樣看來,他不是真正的好兒子。
第二個兒子……
第三個兒子雖然沒什么特別的,但是他關(guān)心、孝順?gòu)寢尅?mdash;—在老爺爺眼里,他才是真正的好兒子呀!)
4、老爺爺?shù)脑捵屇愣昧耸裁?(當子女的?yīng)該孝敬長輩,關(guān)心長輩。)
5、明白了老爺爺?shù)男乃迹l來讀好這兩句話?讀出“哦”的語氣。
引讀,讀好老爺爺說的三個問句。
6、 選擇課題,加深理解。
。1) 故事學到現(xiàn)在,我們還不知道它的題目是什么?老師這里有三個題目,你覺得哪個題目最好,并說說道理。
。2) 出示三個題目:《一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三個兒子》
7、回到課題,齊讀。
。ㄋ模┭菀谎荨
第二天,三位媽媽又去打水了,還是三位媽媽,三個兒子,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請你們演一對母子,你想演哪一對?為什么?(告訴媽媽站的位置)提示:演的時候,把動作交代清楚。還可以加上一些語言。
四、總結(jié)。
孝順父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五、鞏固字詞。
詞語連線。
翻 水桶 伶俐的 水桶
拎 力氣 美妙的 孩子
提 跟頭 沉甸甸的 歌聲
板書設(shè)計:
媽媽 兒子
第一個 很伶俐 翻跟頭
只有一 第二個 嗓子好 只唱歌
關(guān)愛長輩是美德
個兒子 第三個 沒特長 拎水桶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二年級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在實踐中感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課前思考的問題,也是力求在本堂課上達到的目標。通過課堂實踐,我感到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
讀說結(jié)合,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強化語言實踐,加深課文理解。我根據(jù)“以讀為本,讀說結(jié)合,在讀中體會,在說中感受,引導學生主動感悟,自主實踐”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講究一種潛意識地理解。如:三個媽媽走走停停,手都拎痛了,水直晃蕩,腰也快要折斷了。教師著力在朗讀上加以指導,讓學生讀出語氣。學生能讀出語感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其次,設(shè)計情景說話,運用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如:三位媽媽聽了老爺爺?shù)脑,回到家會對自已的兒子怎么說,怎么做?兒子聽了媽媽的話,會有什么反應(yīng)?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兒子,會怎么做?讓學生大膽想像,并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語言材料:媽媽撫摸著兒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 ”規(guī)范而靈活地表達自己的理解。這種語言實踐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在情景中感知,在實踐中感悟”這一教學策略,不僅使學生的聽說、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也促進了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學生就能更深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為學生學習服務(wù)的,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都取決于學生的接受情況,要看是否適合學生。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際能力認識不足,過高地估計了學生。在學習第11節(jié)時,我不僅要求學生找出相關(guān)的動詞,還要求學生抓住動詞來表達自己的理解。這對二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難以表述,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因材施教,教育才會受到良好的效果,學生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在備課時精益求精,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對于學生難于抓住動詞體會課文內(nèi)容的問題,教師首先應(yīng)該考慮的是他們還只是一群二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語句表達能力,但缺乏感悟理解能力。要他們把感悟與表達有機結(jié)合,確實有困難。若改成“抓住動詞,指導朗讀,感悟體會”也許課堂教學會更有實效。由此可見,要讓學生能動地學習,有實效地學習,教師一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要蹲下身來看學生,要用孩子眼光來看問題,想問題。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