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2 17:47:38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社會培養(yǎng)論文論文《用心情教育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最近,來自美、法等國的心理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
所謂“心情教育”,就是以道德觀念為基礎,引導孩子理解“真愛”,學會關愛他人,讓真誠的愛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在國外,面對學校忽視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輕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現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許多學校設置了有導向性的、以“心情教育”為核心的人格、素質教育課程。專家說,“心情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fā)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愛的訓練與體察,是心情成長的營養(yǎng)素。在這方面,父母、老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國家,“心情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學習以愛回報父母,從小培養(yǎng)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質在愛的熏陶下逐步發(fā)展成熟。當孩子成人后,以這種人格素質與其他人相處,就會建立起充滿和諧與友愛的社會。人格培養(yǎng)與道德訓練,共同構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內容。
“中國媽媽似乎越來越過分關心嬰兒的智力發(fā)育,這個傾向令人擔憂。”
那么,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著重在哪些方面呢?在中國已經堅持開展16年的“關心下一代工程”,日前由中日育兒專家“坐堂”,為年輕媽媽們現場咨詢指導、排憂解惑。
“‘怎樣能讓我的寶寶更聰明?’幾乎每位中國媽媽都愛問我這樣的問題。”東京女子醫(yī)科大學母子綜合醫(yī)療中心主任仁志田博司說,10年前這位專家就隨“關心下一代工程”來過上海。在他看來,和10年前相比,中國媽媽似乎越來越過分關心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很少有媽媽關心孩子如何形成自己的品格,以及家長行為會對孩子人格產生什幺影響,這個傾向令人擔憂。他認為,“智力過人”是父母強加于子女的愿望。其實,培養(yǎng)嬰兒品格比開發(fā)智力更為重要,更讓孩子受益終生。即使是0-3歲的嬰兒,也已經能夠通過父母充滿愛心的行為和指導培養(yǎng)健康的品格。
“心情教育”從何入手?
培養(yǎng)孩子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
1.物——我關系
心情教育提倡讓孩子體會到,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它們存在的道理。作為一個人應該從中去尋找它們存在的意義,父母應幫助孩子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感受和體驗萬物的存在和變化,使他們逐步認識萬事萬物的變化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鼓勵孩子與自然接觸,熱愛大自然;愛護環(huán)境,具有環(huán)保意識;并懂得善待身邊的事物,如玩具、用品等等。
2.人——我關系
父母應該讓孩子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學會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愛,并學會給予他人愛。懂得珍惜愛,就是讓孩子體驗愛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給予愛時付出的辛勞,從而使孩子產生尊敬、感激之情;學會給予愛,是要教會孩子關心他人,照顧他人。
*鼓勵孩子與更多的孩子經常往來、友好相處。同伴群體交往,會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yǎng)其交往能力,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感情,激發(fā)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愿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