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6-12-20 11:24:23
很多生活在上海的家長都知道,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教育資源的確優(yōu)于其他二三線城市許多,無論是想走高考這條傳統(tǒng)的教育路線,還是走國際教育的新路子,在上海你總能找到堪稱優(yōu)秀的資源。
但正所謂“狼多肉少”大概也能最簡單地概括廣大上海家長如今所面臨的情形,另一方面教育信息的不對稱更是加劇了兩極分化。下文的作者李梓新滬上知名媒體人,中國三明治創(chuàng)始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這篇對教育的“吐槽”,其中無奈也許也道出了許多家庭心聲。
我的孩子小學五年級了,在70末80初的同齡人里面,我是沖在前頭的,所以很多探索都是身邊沒有太多人可以參考的。
作為一個中小學一直在小城市度過的新上海人,跟著孩子一起去經(jīng)歷上海的小學教育,了解這里面的門道。毫不夸張地說,雖然自覺還是有一點研究能力的,但是對上海小學教育各種門道至今仍然研究不透。
上海和北京的教育資源,從外地學生和家長的角度看起來,就是羨慕妒忌恨。本地的名牌高校復旦和上海交大在本地招生之多,令人牙根癢癢。
舉一個數(shù)字,2015年,復旦和交大在上海一共錄取1201名考生。其中復旦542名,這一年上海的高考考生約5萬名(請注意過去八九年間上海的高考人數(shù)下降了一半。馕吨100個上?忌陀1名可以讀復旦。
而相比之下,我的家鄉(xiāng)廣東省,2015年有75.4萬人參加高考,只有25個錄取到復旦大學的名額,比例是30000:1。
照這么看來,上海的中小學生應該是沐浴在陽光雨露里,愉快教育吧!
事實上卻完全相反。上海的中小學家長是我見過最焦慮的一群家長(我沒有太多接觸過北京的家長),比很多小城市家長焦慮得多,原因為何?
1、造火箭的工廠
我們往往都會用自己身上的教育經(jīng)歷版本來指導自己的孩子教育,特別是一些孩子還小或者沒有孩子的年輕人會說,干嘛那么焦慮?我們小時候懵懵懂懂的,長大不也好好的嗎?
我也非常想當然地想把我的成長模式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一個小城市孩子的教育往往是:進一個還可以的小學,在小學里排名中上,然后考到那個城市數(shù)一數(shù)二的重點中學,通常重點中學有直接錄取和贊助錄取之分。成績差一點的孩子家里往往也會掏錢贊助,讓孩子在一個相對不錯的學校。這樣,家長也就不怎么焦慮了。然后,到了高中畢業(yè),可能有30-40%的一本比率,60-70%的二本以上比率。大家都有個高校去讀,相安無事,讀完找一個工作。
可是,在上海,一切好像就不是這么回事。全方位的競爭壓力加上未來焦慮,更因為很多的信息不對稱被加劇放大。眾多小學生家長在這個都市像茫茫孤舟,想要去選擇一個可以略為依靠的木樁都非常困難。
有人把養(yǎng)孩子比喻為造火箭,一開始殫精竭慮,以求各個零件精密無缺,但發(fā)射時也可能因為某個技術環(huán)節(jié)或者偶然因素而失敗,即使成功了,它也就消失在遙遠的外太空,偶爾發(fā)回一點信號:爸爸媽媽,我要錢……
當然,這是笑談。但是每一對生了孩子的父母,都已經(jīng)把火箭胚胎造下來,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志存高遠?特別是,大批的新上海人中,都是當年通過寒窗苦讀換來社會流動性,從小城市來到大上海扎根立足。他們很難想象自己的孩子會在學習上不如自己(至少在感情上不容易接受),最終要去到二三線城市的二三線大學就讀。(我覺得老上海人也大致如此)
所以,新上海人一開始對孩子的期望就是比小城市高的。通常碰到一些孩子沒上小學的父母說,我們對孩子是放養(yǎng),沒什么期望。但這個“沒有什么期望”其實是有底線的:有個本科讀就可以吧。
而回到小城市的“沒有什么期望”,那就是這個孩子如果讀不來書,父母就會想為他在社會找一條出路,可能就是去做生意,或者做一些甚至是所謂“販夫走卒”的工作,討個生活而已。新上海人斷然不能接受出身優(yōu)秀的自己的孩子會走到這個地步。
可是,當你的孩子進入小學,你會發(fā)現(xiàn),想“有個本科讀”其實也沒有那么容易,如果你是“菜小普娃”(育兒網(wǎng)站術語,就是“菜場小學普通娃”),很可能你就沒有什么出路了。為什么?因為上海的教育資源馬太效應非常之嚴重。
先來看一個數(shù)字,前面提到的1201名錄取復旦到上海交大的考生里,有50%來自6個重點中學,70%來自12個重點中學。這些重點學校里,一本率至少是80%以上,上海最有名的上海中學,一本率達到令人咋舌的99%。而普通的學校,一本率可能只有20%左右。
這20%左右的一本率,可能不如一些小城市的重點高中了。孩子肯定是有出路的,也沒必要放大焦慮,只是一來,如前文所說,新上海人家長期望值增高,二來孩子一直在普通學校里,對自信心、學習習慣等的培養(yǎng)不利。
那么,一個普通的上海孩子,如何進入那些高產(chǎn)而有競爭力的教育鏈條呢?這意味著你要在小學入學、小升初、初中中考這三大關口PK掉相當多的競爭對手。
以2015年400名左右高三學生,其中139人能進復旦交大的上海No.1上海中學為例,它的高中生來源,主要是它嫡系的民辦華育中學,其他學校大多只是零星貢獻幾個學生。能進上中的學生鳳毛麟角。這條鏈條繼續(xù)追索下去,能進華育中學的,又大多是是上海全市各名牌小學的尖子生。因此,上海小學的學區(qū)房長年不衰,推而及之,其他的名校也大致如此。
所以,現(xiàn)在上海的學區(qū)房狂熱已經(jīng)不只是熱在像上海小學這樣的名牌小學,一大批第二梯隊的小學也水漲船高,因為對于家長來說,這至少是保底選擇。而且從理財?shù)慕嵌葋砜矗瑢W區(qū)房也是一種保值或者投資。第一梯隊的學區(qū)房,單價已經(jīng)動輒10萬/每平方米以上了,第二梯隊6-8萬/每平方米倒是不錯的投資對象。
但是,天下沒有那么容易吃到的餡餅。爭搶的人多了,變數(shù)就大了。作為一個家長,我一開始對上海的教育信息之不對稱感覺相當奇怪和不適應,以小城市的思維來看,你對一個學校的生源,學生畢業(yè)去向比率,競爭力等等,通常有一個穩(wěn)定的認識。
但在上海,情況非常之復雜。家長對上述信息其實很難弄清楚,學校方面也往往不愿提供太明確的信息。以至于我在育兒網(wǎng)站上看到有一些家長辛辛苦苦用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方式,比較她心儀的兩所小學學生的奧數(shù)成績、升學比率等,且不說收集數(shù)據(jù)本身之難,更何況還動用了專業(yè)的統(tǒng)計學知識原理,實在讓人佩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