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6-10-26 11:57:45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離兒童長大以后成為回避型人格,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是疏遠的。
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回避家庭生活:長時間忙于工作,喜愛經(jīng)常出差的工作,喜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即便在家里,也總是埋頭忙于各種事情也不愿多坐下來陪陪自己的配偶。
獨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你總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jīng)常發(fā)出的抱怨。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guān)系,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到某種內(nèi)疚或?qū)υ獾竭z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tài),或?qū)ψ约河羞M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么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對方離開自己。等他們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么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么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與異性的關(guān)系。他們總是想方設(shè)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wěn)定的愛情關(guān)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于是就又想方設(shè)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guān)系。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2)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矛盾兒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總是想總是鼓勵甚至是強迫孩子過早地開始他們的探索和獨立階段,而忽視了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后又要回來以確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險”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他們常對孩子說:“去,自己一邊玩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你是個大孩子了,別老纏著我。”結(jié)果造成孩子對獨立的恐懼,害怕離開媽媽,這些孩子需要不斷反復(fù)地確證父母是否隨時都在關(guān)心著他們,愛他,他們總是眼睛盯著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父母時刻都在身邊。他們使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guān)注,他們與依戀兒童不同,生氣、哭鬧、抱怨不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相反,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討好媽媽,作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出各種借口來得到母親的注意力。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兒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們總是想出各種方法去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guān)系。與依戀型人格一樣,追求型人格也懼怕被拋棄。但不同的是,如果說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則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對追求型人格來說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燈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邊都是很難以忍受的。他為了能夠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guān)系,總是力圖取悅對方,伺候?qū)Ψ,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生怕與對方產(chǎn)生矛盾或不高興,因為他們怕對方離開自己,所以總是設(shè)法安排各種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電影、逛街、上餐廳、運動等等。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們不像依戀型人格那樣總是在抱怨生氣,他們很少抱怨生氣,總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習(xí)慣于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怕對方不高興。可是他們的種種努力往往并不討好,而是使對方感受到窒息,沒有一點個人的空間。對于失去的恐懼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們十分留意對方的行蹤或者表情,對可能出現(xiàn)的所謂“第三者”非常敏感。這種人常常在暗暗地傷心落淚,感嘆“活得太累”。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xiàn)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于自我的關(guān)系和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這就是:
。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nèi)心里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和持續(xù)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wěn)定,持續(xù)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
(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確認】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時立即感到焦慮和被遺棄的恐懼,F(xiàn)在,大約在三、四歲左右,孩子仍像以前一樣,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開始將父母的形象裝進自己的頭腦里,以便使自己在離開父母身邊時仍然保持與他們的精神聯(lián)系,保持著心理上的安全感。由于孩子開始把自己從精神上與父母開始區(qū)分開來,換句話說,就是開始獨立了,他立即面臨的一個任務(wù)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個關(guān)于自己的內(nèi)心形象,孩子是通過游戲來完成這一任務(wù)的。他們裝扮成各種動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將特定的角色的特點經(jīng)過自己的認同后組合成一個獨特的個性特點固定下來。孩子在扮演各種角色中尋找自我,形成自我。這時的孩子表現(xiàn)為非常地注意父母對自己所扮演的各種游戲角色的反應(yīng),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并強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與自己一起來玩游戲。
(1)兒童:對羞辱的恐懼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方法是有問題的。這樣,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來扭曲形成了。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