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子晚報 2010-07-13 09:52:14
5.男孩易被貼上“失敗”標簽
以上種種原因,讓男孩被貼上了“落后”、“差生”的標簽。
邁克爾在研究生院的許多朋友,都說自己曾經是:“學校的失望人群”、“無法挖掘潛力的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等等。
澳大利亞是最關注“男孩危機”的國家之一,該國公布的數據表明:男孩在讀寫能力、學習投入和喜歡學校、教育成就等方面與女孩存在差距;在出現紀律問題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中,男孩占了絕大多數;每10個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中,有8個是男孩。
德國各類學校中完全不能畢業(yè)的男生是女生的3倍;每年留級的男生比女生多一倍;特殊學校的學生中,64%是男孩。
我國呢?一位區(qū)教育局局長曾專門調查過小學三四年級的男生,問:“老師喜歡誰?”男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喜歡女生,女生聽話,女生最優(yōu)秀。”
小男生的“差生”感受,對他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6.“標簽效應”影響一生
影響當下:
《男孩的腦子想什么》作者邁克爾在長期的研究中發(fā)現,男孩中廣泛存在一種所謂的“學習抑郁癥”。很多男孩感覺自己所在的學習體系“恨”他,因而反過來他也“恨”學校。
邁克爾自己在七年級時開始逃學;凱西的兒子卡爾“慢慢地開始對學校越來越消極甚至憎恨學校”;邁克爾在研究生院的朋友紛紛說,當時被貼上“差生標簽”后,讓他們悶悶不樂,甚至自我懷疑。
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教育普遍提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等,這無疑對男孩更具殺傷力。男孩大腦許多負責學習功能的區(qū)域本來就發(fā)育較晚,如此早教,更讓許多男孩過早地在學業(yè)上掉隊,男孩在生命早期就經歷如此的高壓和高失敗率,等到這些男孩讀四五年級時,便顯現出缺乏學習動機的早期信號了,最終喪失了在學業(yè)上追平女孩的機會。
影響終生:
《男孩的腦子想什么》作者在書中說:小時候因學業(yè)上的失敗記憶所形成的糟糕自我形象,往往會保持一生,最可怕的是:這種失敗經歷可能會慢慢上升為一種失敗型人格——不愿嘗試、缺乏改變的勇氣、缺乏男子漢氣概。
有位應屆大學畢業(yè)生說,最近很苦惱,辛苦投出去的幾十份簡歷,一點也沒有回應:“自己的簡歷實在沒什么亮點,學習成績一般,也沒什么社團工作經驗。”
他學的是機械專業(yè),班里25個男生,3個女生,女生成績分別是班里第一、第二和第五;3個女生還分別擔任了班長、學習委員和宣傳委員。“成績比不過人家,活動也是她們組織策劃,哪還有什么積極性?還是找自己愛玩的事情玩吧。”“現在,我們班最不用愁的就是那3個女生,全保研了。”
大學中,女生繼續(xù)領跑,是不是普遍現象?同學們說:文科專業(yè),女生優(yōu)勢明顯;理工科雖說男生更擅長,但女生更努力。
“差生”的標簽,成為許多人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一位工程師,聽說要被任命為部門主管時,推脫:“別!我在學校除當過籃球隊長外,別的可什么干部都沒當過!”一位退休人員收到初中同學聚會的通知,但沒有去。當年他在某省重點中學讀初中,考高中時被“踢”了出來。他當時很難過,有種因“種子不良”而被“母親”拋棄了的感覺。
7.男孩發(fā)展后勁很大
隨著男孩發(fā)育的漸漸成熟,男孩發(fā)展的后勁很大。但前提條件是——男孩在發(fā)育之初,其自尊心沒有受到嚴重傷害。
后勁大,是因為青春期以后,男性身上的睪丸素是女性的15倍,睪丸素在男孩生命藍圖的內在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會驅使他好動、好競爭、敢冒險,渴望成為最強壯、最勇敢、最堅強的男子漢;而且男孩大腦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其在數理化的學習中占有優(yōu)勢。
現象:上邊說到的那位區(qū)教育局副局長的發(fā)育相對更遲緩的兒子,上到小學四五年級時,奇跡般地“開竅”了。上了中學,雖然考試成績還不太理想,但特別能競賽,逢賽總能拿到名次。大學考上了浙江大學少年強化班。
他的發(fā)展好,有個原因是他小學時的班主任很有經驗,她一再說,男孩發(fā)育遲是正常現象,千萬不要因他寫得歪七扭八、算得亂七八糟而責備他,要耐心等待他的成長。
現象:一位心理學老師說:我兒子5歲上學,每逢問他考試怎么樣,他總說“后面還有三個人”。大家背地里都說,這個孩子將來是個廢物。他初中畢業(yè)時,本不想上高中,想上中專,但到高三時,忽然間說要上大學。那一年他真的很努力,他是他們班唯一考進北京的。大學畢業(yè)后想學電腦動畫制作,在中國拿了學士學位,到國外卻去讀大專。去年學成回來,第一時間,美國公司,新加坡公司,中央電視臺,動漫中心等4個單位要他,他去了央視。
孩子發(fā)展的后勁為什么這么好?這位心理學老師說:我想可能是小時候考試時,他后邊還總有3個人,而且我們也很少批評他,他的自信心沒有被打掉。
8.各國開始探索“應性教育”
如何拯救痛苦掙扎的男孩們?各國(包括我國)已開始探索。
英美很多國家的中小學,早已出現“男女同校不同班”,或者“有的課程,如英語、語文和數學分男女班教育的模式,其他對性別不那么敏感的,則男女合上”,這樣他們既有男女之間正常的交流,也兼顧了對性別差異的足夠重視。
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顯示,“應性教育”的學生,不被傳統(tǒng)的學科性別優(yōu)勢的觀念所束縛,能自在地去探索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因此有更高的受教育的渴望,對自己的能力更為自信,態(tài)度也更加積極。
我國北京有的學校的初中,男女生分開上體育課。體育課上,男孩如虎下山,跑、跳,不停地折騰,盡量地釋放“安靜上課”時蓄積在體內的能量;北京有的大學開設了“男生部”,全由男生來競聘當干部。
英國小學則推行“體驗式教育”:孩子5歲上學,一年級就有科學課、地理課等。地理課,從學校旁邊的環(huán)境講起:公園、花草、馬路和汽車,刮風、下雨和晴天;課堂還設在校外,著名的大英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現代藝術館,甚至像英格蘭銀行這類很專業(yè)的博物館,都設有專門的教育場所?茖W博物館不僅免費讓孩子使用新技術的照相機,還當場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獎勵你;“上課內容”,還經常是在公園做游戲。上課路上,孩子們學習公交常識、公共秩序和公共行為的規(guī)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