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0-06-18 10:00:03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學習的每個階段比作一個臺階,每年的暑假期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要面臨“上臺階”的任務。如何順利完成不同學習階段的過渡?孩子們有哪些困惑?家長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完成過渡呢?
銜接什么?
家長和孩子的擔憂不一樣
市民王芬芳計劃讓女兒小琳今年下半年讀一年級。今年年初,王芬芳就著手實施“女兒入學儲備計劃”:讓女兒每天學習五個漢字,報名參加英語培訓班、繪畫班和舞蹈班,還有一堆數(shù)學、拼音方面的學習任務。雖然已快馬加鞭地將女兒趕上求學軌道,她還是擔心女兒讀小學會跟不上班、拔不了尖。
王芬芳的擔憂不是個例。一項針對幼兒園大班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55.3%的家長希望孩子上學時表現(xiàn)優(yōu)秀,成績位列班級前列;43.3%的家長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存在焦慮情緒。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這樣那樣的課,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生怕耽誤了他,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一位家長向記者道出了很多家長的想法。在砂子塘小白鴿幼兒園園長陳王容看來,家長的這種普遍想法是他們對孩子前程焦慮情緒的一種渲泄,本質上反映了家長們的一個認知盲區(qū):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惶恐的,什么是小學老師需要家長協(xié)助的、指導的。
那么,準小學生們想像的小學生活是怎樣的呢?
請看小朋友們的想法:“我哥哥說,小學的老師很‘兇’,不像幼兒園的老師一樣什么事都幫你做”;“讀小學,就是有好多的同學,我又會有好多新朋友了”;“上小學,拉了屎誰幫我擦屁屁啊”……
記者與小學老師聊天時,他們也羅列了入學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上課時不管是同學講還是老師講,小朋友都要插嘴;有時候正上著課,突然有同學站起來,扒下褲子對著墻角就撒尿;“慢慢吞吞先生”和“丟三落四小姐”常讓老師們哭笑不得……
從老師和孩子反映的情況來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期間,他們的內心情感、上學愿望、學習興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為習慣,是需要家長著力幫助孩子進行調整的,而“幼小銜接”接的正是這些內容。
注意什么?
側重于培養(yǎng)習慣和提高能力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孩子們人生的起跑線,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的一項有關“幼小銜接”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學生適應良好的只占26.1%,適應不良的占37.7%,適應一般的為36.2%。
那么,家長可從哪些方面幫助大班孩子在假期提高入學的適應性呢?
家長們不妨在假期也帶孩子們到他們將要入讀的小學校園轉轉,了解廁所、花園、教室的位置,坐在課桌前感受一下上課的氣氛,和孩子一起較長時間地同讀一本書,提高他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發(fā)孩子們上學的欲望。
另外,家長還應側重于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讓孩子自己晚上收拾第二天上學要用的學習生活用品;著重引導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側重培養(yǎng)孩子看書、握筆、閱讀等方面的習慣;提高他們的書面理解能力和對漢字的感性認識,為小學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著力把孩子的弱勢變成優(yōu)勢,也是家長在假期可以做的一項工作。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加強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動作協(xié)調性的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