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49:26
作為一種能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和求知欲望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在某些學科的運用中,確實有著極其旺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v觀鐘樓區(qū)部分幼兒園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一方面成績斐然,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在嘗試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因嘗試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導致教學的失敗,經過反復的觀察分析、實驗論證,我們認為,嘗試問題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嘗試問題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嘗試”,即試一試的意思,但,為何而試?試又為何?這就涉及到嘗試的動機和目的了。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以下的實例分析。在認識球體的教學中,甲乙兩位老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及提供的學具相差無幾,但設計的嘗試問題卻大相徑庭。甲老師首先請幼兒在眾多的材料中把不會滾動的物體拿到1號筐中。其次請幼兒把只有一邊可以滾動的物體也取出放入2號筐中。再次請幼兒把剩下的物體試著朝各個方面滾滾、玩玩、比比,說說它們的異同。最后大家討論后得出球體結論:從各個方向看它都是圓的,能向各個方向滾動的物體。乙老師的嘗試題是:“小朋友,這里有許多好玩的物體,你們去試著玩一玩,然后說出哪些是球體。”甲乙兩者相比,后者犯了嘗試問題目的不明確的錯誤,結果可想而知。前者教學十分成功,幼兒操作有條不紊,并有較強的針對性,100%的孩子都能掌握球體名稱、形狀和概念。后者的教學卻失敗了,操作嘗試的過程亂糟糟,孩子只挑自己喜歡的物體在玩,大約有50%以上的人把有厚度的如車輪等也視作球體。由此可見目的在嘗試中的重要地位:一是直接制約著嘗試的過程,二是間接影響著嘗試的結果。
二、嘗試問題的指導語應力求正確
比較、分析了許多次的嘗試活動,我們領悟到嘗試問題指導語的正確性與嘗試成功成正比例。記得一次中班認識“水”的公開教學中,老師給幼兒的嘗試題是這樣設計的:“請小朋友自己去找找、看看,水是什么顏色的?”一分鐘后,嘗試過后的幼兒紛紛舉手回答這個問題:“老師,水是白色的。”教者心里很著急,但自己又不能直接說出答案,因為她必須遵循“啟發(fā)”的原則,于是端出一杯豆?jié){和水去比,問:“豆?jié){是什么顏色?”部分幼兒回答是淡黃色的?矗@就是不正確的指導語所產生的教學負效應。中班孩子辨別是非,判斷對錯的能力本不是太強,把無色說成白色,把乳白色看成是淡黃色。如果指導語不正確的次數越多,嘗試的失敗率就越高。可見,嘗試問題指導語的正確性在讓幼兒體驗嘗試成功中起著以小見大的決定性作用,教師應慎而行之。
三、嘗試問題難度應有適當的遞進
教學過程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嘗試活動的問題也應如此。如甲老師在認識球體中設計的一組嘗試題完全符合這種規(guī)律。我們曾看過一節(jié)“認識鏡子”的常識課,教師在課中安排了四次幼兒的嘗試活動,但四次嘗試問題都是同一要求,缺乏層次和遞進的難度,無法滿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兒嘗試的興趣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多次擺弄相同物體而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我們認為,教師在設計嘗試問題,安排幼兒嘗試活動時應考慮呈階梯式上升,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提高,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以“鏡子”教學為例,第一次嘗試題:“玩一種鏡子,說說你的發(fā)現。”第二次嘗試題:“玩多種鏡子,再看看比比,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發(fā)現。”第三次嘗試題:“通過觸摸,辨別鏡子的異同,知道鏡子不同的功能與鏡面形狀有關。”似這樣,每一層嘗試都有新的要求,且新的要求產生于原有的基礎!蹲髠鳌分姓f:“嘗,試其難易也。”只有不斷地加深要求,不斷地提高難度,孩子才會對嘗試內容和所學知識興趣盎然,永遠保持一種新奇感。
從上述幾個注意事項中不難看出,有明確目的、有正確指導語、有適度遞進的嘗試問題能起到活躍教學氣氛,愉悅幼兒身心、優(yōu)化教育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因而,精心設計嘗試問題,是嘗試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愿開展嘗試教學研究的教師不妨也來“試一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