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8 21:47:59
。ǘ┱_使用分享閱讀
1、以開放性問題引導孩子參與討論
所謂開放性問題,指的是不能用簡單的“是”或“不是”回答,也沒有固定標準答案的問題。例如:“你覺得他們正在干什么”這個問題,就比“那兒是不是有一只企鵝在游泳”更能促進孩子的觀察和思考,有利于發(fā)現(xiàn)有趣的問題,得到多樣的回答。而后面一個問題就只是一個非是即否的封閉式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想要引導孩子們注意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那么,就可以提細致一些的問題。例如:在閱讀故事《小雞和小鴨》(說的是一只小雞總是在重復小鴨的話,總是模仿小鴨的行為)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先想一想,如果小雞總是跟在小鴨后面,小鴨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后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
2、根據(jù)故事難度、類型和兒童情況,采用不同方式引入故事。
在正式開始閱讀之前,家長應該先熟悉故事內容和語言,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問的類型(知道還是不知道)、概念(熟悉還是不熟悉)、語言風格(與兒童的口語相近還是更接近書面語言或文學表達形式)、插圖(為故事提供的信息是多還是少)綜合考慮這些影響因素以及自己孩子的具體發(fā)展情況,確定哪些內容很容易理解,不需額外解釋;哪些是不熟悉的,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需要特別指導。
一般來說,故事的標題是一個很好的理解線索,在開始介紹一本書時,家長可以先把這個故事的名字告訴孩子。如果這個單詞或概念在孩子的口語中是不熟悉的,可以讓孩子自己先舉一個例子。例如:在閱讀故事《貪心的狗》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問孩子:“貪心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對什么東西很貪心?”、“你能用‘貪心’給大家造一個句子嗎?”
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展示和談論故事的封面來引入故事(例如《小羊找媽媽》)并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引發(fā)兒童的思考,那么,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把所有的插圖看一遍,然后問問孩子:“你覺得這個故事可能說的是什么?”
有時候,如果家長不能預測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插圖對于理解故事會有多大的幫助,可以在家長本人閱讀之前,把插圖蒙起來,想一想故事可能說的是什么,家長的預測與真實故事之間的接近程度,就可以作為提示插圖支持故事內容水平的指標。
如果家長認為僅僅看插圖并不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信息來編撰一個大致合理的故事,那么,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展示給孩子。例如:在閱讀故事《誰來我家住》的時候,家長可以問:“我想知道,為什么這只熊坐在門口等?”這聽起來像在陳述圖畫內容,可以引發(fā)孩子們不同的反應。當然了家長也可以引用故事中的句子,讓孩子熟悉故事語言。
3、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幫助孩子把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與當前的故事閱讀聯(lián)系起來。
孩子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會影響到他們目前的閱讀理解。作為家長,應該先了解孩子目前所擁有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知識有多少,他們還需要哪些信息。如果孩子的相關知識很少,比如說,企鵝的生活習性。那么,家長就需要先給孩子看一些有關企鵝生活的圖片或電視節(jié)目,告訴他們一些有關企鵝的最基本知識。如果孩子不知道在企鵝家庭中,企鵝爸爸和企鵝媽媽是共同撫養(yǎng)小企鵝的,則家長還需要向兒童簡要描述企鵝的生活。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與故事中的情節(jié)相類似的經(jīng)驗(例如故事《誰業(yè)我家住》,講的是一只小熊邀請他的朋友到他的新家住。一開始,他很高興有朋友上他家。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容納不了那么多客人了),家長就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
事實上,孩子在閱讀任務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不僅僅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經(jīng)驗,還包括在閱讀的過程中,經(jīng)過成人的提示,他們所想起來的熟悉的漢字、單詞、概念、知識和言語經(jīng)驗等。家長要時刻注意有意識地利用孩子已有的經(jīng)驗,促進當前的學習和理解。
4、提高孩子對文字的注意
剛剛開始閱讀的兒童,自己只能認讀少量的漢字,因此,家長在引導他們注意漢字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能夠對比較困難的漢字提供足夠的支持,孩子就可以很自然地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漢字和單詞,孩子會學著分辨“講故事”和“讀故事”之間的差別。
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潛在的漢字結構。在遇到一個新詞時,能夠由于以前曾經(jīng)遇見過而變得熟悉起來。因此,當家長為孩子們大聲朗讀故事的時候,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這些漢字,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注意漢字的形旁,以及由于形旁不同而帶來的漢字含義的差異。比如說,在故事《小羊找媽媽》中的“媽”和“馬”、《企鵝》中的“餓”和“鵝”。上述情況中,漢字字形比較相似,但是形旁不同,形旁為孩子們推測漢字的含義,提供了有意義的信息。在反復多次閱讀故事之后,家長可以讓孩子按照要求,自己指出新學習的漢字或單詞。比如說,以故事《千人糕》(講的是為什么我們把一個小小的蛋糕叫做“千人糕”)中,指出所有表示動物名稱的詞。
此外,家長還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水平,有選擇地鼓勵孩子注意標點符號,并引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使用這些標點符號,體會所表達的不同感情。
5、通過反復閱讀、繪畫、表演、歌唱、做游戲等多種形式,擴展孩子的閱讀經(jīng)驗。
在孩子學會獨立閱讀之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與故事內容有關的活動來擴展閱讀經(jīng)驗。例如:孩子可以把故事讀給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聽,或者多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輪流讀給對方(例如故事《小羊找媽媽》),也可以加上場景和道具,把故事情節(jié)表演出來(例如故事《撥蘿卜》),還可以把《山想找朋友》這樣的故事通過想象和發(fā)揮,擴展成一個小故事片。
在共同閱讀了3—4個故事之后,同一個故事可以被拿出來再次反復閱讀。孩子會像遇到一個老朋友那樣,歡迎那些已經(jīng)熟悉的故事,他們會有新的機會去注意文字和圖畫中他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有更大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重復閱讀是鞏固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6、對兒童的回答給予靈活的彈性反應
當問題具有很多個可能的答案時,對于家長來說,對孩子們的回答做出適當?shù)姆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孩子口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那個。例如在《小羊找媽媽》的故事中,家長問道:“這頭羊在這兒做什么?”孩子有可能會回答“這頭羊在睡覺”,而事實上,這頭羊并不是在睡覺。我們建議家長把這個答案當作一個可能的答案來接受,可以說“這頭羊可能是在睡覺”。然后鼓勵孩子再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讓他繼續(xù)觀察思考,而不是簡單地說“是”或者“不是”,以及把孩子的回答判定為“好”或者“不好”。
家長可以把孩子的回答看成是一種信息加以考慮,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調整自己的閱讀指導。有些時候,家長在正式朗讀之前,并不需要肯定孩子的回答正確與否。通過提問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家長可以在孩子心中制造一點點迷惑,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很想知道自己的預測和故事中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是否一致,這種帶有不確定性的輕度緊張感,可以促使他們更加投入地學習閱讀。
總之,對于分享閱讀來說,家長回答的彈性和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盡量鼓勵孩子進行思考,而不是對他們的回答做出迅速判斷。家長過于果斷和權威的判斷,會破壞孩子們進行思考的動機,或者阻礙他們說出那些還處于試探階段的答案。這樣,孩子可能會把時間用于考慮這個回答是不是家長所希望的正確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可能的答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