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7-03 17:19:35
一、背景
(一)一次分享活動傳遞給教師的信息
周五是分享玩具、食物的時間。
濤濤帶來了一袋番薯干,塑料袋上印有“營養(yǎng)番薯干”:“我請小朋友嘗嘗番薯干,這是我從家友超市買的,我昨天和奶奶一起買了兩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這一袋我請大家嘗嘗!”小朋友們紛紛坐得端端正正,瞪著眼睛看著,希望先嘗為快……
不一會兒,每個小朋友都拿到了一塊番薯干,有的大口吃掉了,有的細細品嘗。“這個番薯干很甜,軟軟的”。“我以前吃過的舅婆做的番薯干不是這樣的,是咖啡色的,大塊的”。“這種番薯干的顏色和老南瓜有點象,都是桔黃色”。宸宸說:“我覺得它和橡皮泥的顏色很像,我們用橡皮泥來做番薯干吧!”孩子們都表示贊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
。ǘ┮粋教師對相關(guān)信息的接收和回復(fù)
1.發(fā)現(xiàn)孩子們自發(fā)地出現(xiàn)了“新興趣點”——他們希望捏制自己的番薯干。
王春燕老師在師幼互動講座中強調(diào):“幼兒園課程教學(xué)的本質(zhì)正是師幼的交往過程,是在活動中,老師接過幼兒拋過來的球,思考整合后再傳球的過程。”孩子們已在品嘗活動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比如顏色、形狀、軟硬、味道等,有了感性認識,并且在與橡皮泥的比較中找到了相似點——顏色、軟硬、可塑造形狀,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體的認同。綜上原因,,教師可以拋棄原定的嚴格的計劃,捕捉這次分享活動中的教育契機,靈活地生成一次美工活動——捏制番薯干。
2.分析“捏制”活動在小班幼兒中的可操作性
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小肌肉發(fā)展水平不同,雖說興趣是動力,但成功的玩中學(xué)必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發(fā)現(xiàn):①小班幼兒在近兩個學(xué)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壓等簡單技能,會概括出番薯的基本形狀——長方形;②我們?yōu)橛變禾峁┑牟誓嗌术r艷、質(zhì)地軟、易于表現(xiàn),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教師本身對捏泥有濃厚的興趣,在生成游戲中能靈活地調(diào)動幼兒積極性。
隨即分享活動轉(zhuǎn)入教育活動。
二、案例與分析
(一)討論加工過程
教師:你們知道番薯干是怎么做成的嗎?
久久:把一個大番薯變成小的。
祺祺:把番薯煮熟。
涵涵(用手做了切的動作):用刀切成一塊一塊的。
琪琪:我奶奶會做番薯干,要放在那么大一個匾上讓太陽曬干。
教師小結(jié)了制作過程:番薯洗凈——煮熟——切片——晾曬——成品。
教師(手拿一團橡皮泥):我拿的是煮熟的番薯,要加工成番薯干,你會怎么做?
久久:我把它一塊塊切下來。
東東:我把它分好大小,捏成長方形的。
教師:那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哪個辦法好,但是要記住,做好的番薯干要放在匾上曬,不要沾上灰塵。
(二)跟蹤操作流程
孩子們紛紛開始操作,源源做的番薯干堆成了小山:一塊、二塊、三塊……他一邊做一邊數(shù)。仔細一看,細的象筆芯,粗的象火腿腸,橫七豎八在一起。教師輕輕地問:“你的番薯干大小差那么多啊,這樣曬上面的干了,底下的一點都曬不到”。
源源看到旁邊的宸宸做成的番薯干是一塊塊攤在板上的,粗細相近:“老師,他這樣曬,是不是曬到了”。老師說:“對啊,你再看看他是怎樣做的”。源源認真地看了一會兒:“他先做成一個餅一樣的,再用小塑料刀切,我也會”。教師此時把宸宸的半成品展示給大家看,介紹:“這種辦法很好,大家還可以試試別的辦法”。
孩子們抬頭看了一會兒又繼續(xù)操作,此時有一半幼兒用了宸宸的切、曬的辦法,但曬得比較零亂。
祺祺的做法不一樣,她先分好泥,再搓成圓柱狀一個挨一個排列。
涵涵用小刀切出了正方形番薯干。
心怡先搓好泥成圓柱,再用小刀切成小塊,因為是粉紅色泥,故乍看象桔紅糕。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