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6-21 14:54:18
家諱,是家族內(nèi)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好諱一樣是封建等級、論理觀念的體現(xiàn)。
取名得忌諱些什么之家諱篇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族的血親祖先是最重要、最該供奉的。因為這個社會的倫理是以“已身”為基點,并由此構(gòu)筑社會關(guān)系的。中國人對神、宗教不那么熱烈、虔誠,只是用時方信,不用時就扔到一邊,但對祖先則懷有十分現(xiàn)實又深厚的感情,有無限的敬仰和本能的內(nèi)心折服和歸附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喜歡打聽對方父母的身份、職業(yè)、地位等,如果父母身份高、地位高,別人會感到羨慕,自己也會很自豪。如果父母的社會地位低,名望不好,便會被人瞧不起,自己也常常會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人人都希望“光完耀祖”,不要“給祖宗臉上抹灰”,時時想著“衣錦還鄉(xiāng)”,不要讓人罵“忘了祖宗”。
正是出于這種敬祖的思想意識,中國人的家諱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現(xiàn)在封建制度早已推翻的新社會,我們?nèi)钥山?jīng)常耳聞目睹這樣的現(xiàn)象,像現(xiàn)在全國各地罵人的詞幾乎不外是“他媽的”,“去你媽的”,罵別人是兒子、孫子、八代灰孫子。而這些咒罵是最陰損惡毒,為世人所不齒的,常常會引起對方拳頭相向,甚至拔刀相見,決一生死。
古代時的家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封建禮法的承認!抖Y記·曲記》上說“入門而問諱”,就是說到別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探明人家避諱什么,如果你去朋友家作客不小心犯了主人的諱,好朋友很可能也會反目為仇了。
南齊謝靈超的父親叫鳳。有一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在練毛筆字。當(dāng)時王氏子都以書法見稱于世。謝靈超看到王慈練字,隨口問道:“你的書法和虔公比怎么樣。”王慈因為他觸犯了家諱,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我和父親相比,猶如以雞比鳳”。謝靈超因此狼狽而退。
晉朝有個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為剛因過藥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溫酒”,誰知桓玄聽后突然不哭起來,原來他的父親叫桓溫,一聽“溫”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討了個沒趣,只好匆匆告辭。
今天的人,恐怕沒有誰因為聽到與父母名字相同的字就痛哭流涕的,在我國古代,這種事情卻屢見不鮮,這樣的人也因此會獲得別人的尊敬呢?
這種方式也會成為排擠異已、打擊仇敵的一種手段。南朝梁時的殷均,因恬靜好學(xué),官至國子祭酒。武帝命他聚了永興公主,但永興公主很不喜歡他,每次召入,都命人在墻壁上寫上地父親的名字,而在古代,這樣的人也是層出不窮的,并以此為榮。
袁德師因為父親名高,便不吃糕這種食物;徐積父因為父親名石,從來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過不可的石橋,便讓人背著他跑過去;北宋純市殺純因為父親名公著,便不斷著作郎;劉溫搜因為父親名岳,便終身不聽音樂,不到嵩月、華山等五岳游玩;韋冀的父親名樂,由于樂是個多音字,即可讀作音樂的樂,又可讀作快樂的樂,因此韋冀一生中不僅不聽音樂,不游高山大岳,不飲酒做樂,甚至不參加可以使之“快樂”的活動,真是不可理喻。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