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16 08:33:16
“媽媽~抱抱!”孩子都喜歡膩著媽媽,動輒要媽媽抱著才停止哭鬧。有些孩子甚至要媽咪抱著站起來搖來搖去,或是抱著四處走動、溜達賞景。這樣的行為長期下來,易讓媽媽腳部酸痛難耐,還會導致胸背的肌肉緊繃。原本年輕時有一雙滑若凝脂的白皙雙腳,如今卻跟著小孩的漸長而消失,媽媽真是情何以堪?辛苦的媽媽在臨床上有哪些常見的腳部病癥,讓我們一同來關心吧!
靜脈曲張
專家指出,靜脈曲張明顯的癥狀是腫、麻、痛,小腿布滿像是蜘蛛網般的紋路,嚴重者會像蚯蚓一樣浮出。對媽媽而言,懷孕期間挺著一個大肚子,到小孩出生抱著喂奶或搖睡等等,類似行為已超過一般人腿部承受的負擔,出現酸痛浮腫的機率就很高。
專家表示,腿部保養(yǎng)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媽咪們只要采取以下簡單的保養(yǎng)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1使用醫(yī)療用的彈性襪︰可舒緩并減輕腿部壓力,也可以避免已經造成的癥狀更加惡化。
2盡量穿著寬頭軟底的鞋子:給腳一個舒適的家。切勿跟隨流行穿著太細跟的高跟鞋,以免增加腳部的壓力。
3利用醫(yī)療技術輔助改善︰像是無線電頻和雷射等,適用于改善這些癥狀。
香港腳
香港腳為霉菌感染所造成,大家常認為“搔癢”為其代表癥狀,其實會癢的不一定是香港腳,反之,不癢的亦有可能是香港腳。一般男性大都是在當兵時染上,而女性則是懷孕或生病時,因抵抗力變差而讓霉菌伺機而起。
臨床上,香港腳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糜爛型:常見足縫里又濕又爛的表面,潮濕溫熱的環(huán)境正好是霉菌滋長的最佳場所,且伴隨劇癢;二是水泡型,生長的地方為腳掌緣、拇指側及腳底,也有發(fā)癢的感覺;三是角化型,足底或足跟常破皮,冬季會引起龜裂并產生灰指甲,需連續(xù)服用藥物三個月,并檢測肝功能。在療程結束后,此癥的治愈率約九成;而外用藥連續(xù)擦半年也有六成的效果。
雞眼
現代女性穿著的鞋型都不太符合人體工學,凸出的關節(jié)因長期摩擦引起疼痛,久而久之即產生雞眼。因腳的結構無法改變,建議媽咪改穿著舒適的鞋子,腳部問題就會遠離。
足底疣
是濾過性病毒感染形成的非癌皮膚增生,而濾過性病毒是屬“人類乳突瘤病毒”。經由接觸感染到皮表或黏膜部位,臨床表征端視生長的部位而定。外觀跟雞眼很相似,因此常被誤認,此癥具傳染性不可輕忽。
疣既然是病毒感染,就可見腳底出現顆顆大小不一的粒狀物,頑強不易消滅,且會反復再感染。令人感到隱憂的是,在夏日民眾水上活動頻繁,若有患者不自知得病還下水,患部經水泡會將病毒留至水中,可能傳染給他人。
而已經患此癥的人,可尋求醫(yī)師經由冷凍治療、角質溶解劑或免疫調節(jié)劑處理,平日在家中宜單獨使用衛(wèi)浴設備,公共場所避免赤腳和涉足。
輕松變成最佳女主“腳”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腳可以像名模一樣,修長纖細又粉嫩,走在路上都讓人不自覺的想再看一眼。媽媽辛苦了一天,該休息的時候記得好好犒賞疲勞的雙腳。變成名模的雙腳或許不易,但適宜的方式還是可讓媽媽重拾少女時期的那般光景喔!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