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12 10:28:07
寶貝的出生改變了媽咪的人生,也改變了很多媽咪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有時也會跟隨著媽咪來到職場,產生一些不利于媽咪的影響,如變得很嘮叨,或變得孩子氣……作為職場媽咪,應該如何應對這些不良習慣呢?
案例一
Eva今天在談判桌上出了丑。劍拔弩張的時刻,Eva指著宣傳案對廣告商嚴厲地說:“把上面這個球球換掉,我傾向于放幾個果果在上面。”整個會議室寂靜了半秒后,所有人都吃吃地笑出聲來,過了半小時還不時從下屬那兒發(fā)出壓抑不住的暗暗笑聲。
Eva休完產假回來上班后,總是被同事取笑,生了個寶貝自己也變成了大寶貝,經常和這個說:“把你的東西收收看,你這樣子容易丟丟的,用的時候東西就找不到。”或者和那個說:“今天表現(xiàn)很乖乖啊,明天要繼續(xù)努力加油加油。”跟二十幾歲的大男生說話時也是十分的柔聲細語,就像怕驚著誰似的。
Eva卻一直沒有在意,因為在家里和寶貝說話習慣了,上班一時改不過來。想著同事笑笑也就過了,還能活躍活躍辦公室的氣氛,今天的事情卻給Eva敲了警鐘,看來,這孩子氣的說話方式還是要抓緊時間糾正呢。
專家分析:
習慣是個好東西,能夠幫助我們節(jié)省心理能量,騰出精力應對不熟悉、新異的刺激,但一些不恰當的習慣有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困擾。如Eva其實就是因為一種習慣了的表達和行為方式,在不恰當的場合表現(xiàn)出來而對她造成了困擾。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復就會變成習慣性動作,但習慣好養(yǎng)成卻不好改變。
專家支招
1.改變自己對不恰當習慣的認知
正如Eva自己說的,她并沒有把自己現(xiàn)在的說話和做事方式視為一種困擾。說話有點孩子氣,做事太細太嘮叨,Eva覺得這對自己的工作和同事關系并沒有影響,偶爾被嘲笑一下也無傷大雅。所以,首先Eva改變習慣的動力就不強,正是由于態(tài)度決定一切,Eva如果想要改變自己,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對這種行為習慣的認知。
2.用事實告訴自己我需要改變
如果偶爾說一些疊字,偶爾嘮叨一下倒還無妨。但倘若每天都像小孩一樣的說話,對同事也像對待寶貝一樣事無巨細,嘮叨個不停,難免就會引起同事的厭煩,會使同事覺得有個全天候的保姆在身邊,辦公室的氛圍太過family。尤其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人會比較緊張,處于應激的狀態(tài),這時越是習慣性的東西就越容易暴露出來。我們經?吹接腥嗽谘葜v或發(fā)言時小動作很多,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把孩子氣的說話方式改變過來,很可能會出現(xiàn)Eva類似的情況,影響自己的職業(yè)形象。
向同事詢問一下,自己最近的說話和做事方式有沒有讓他/她覺得不舒服,聽聽他們對自己的建議;留意自己在緊張的時候,有哪些習慣用語和小動作;當你意識到這些習慣已經在影響自己的工作時,自然有了改變的動力。
3.刻意地改變不恰當的習慣
就好像我們剛開始有了寶貝,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不習慣一樣,我們通過逐步的改變才習慣了有寶貝的生活,養(yǎng)成了眾多新習慣。當你重新回到職場中,重新做回一個職業(yè)人時,需要重新去適應這個環(huán)境,適應這個環(huán)境里的行為方式;重新養(yǎng)成也許過去已經習慣但現(xiàn)在需要重新樹立的新行為。
你所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列出自己要改變的行為,刻意地去改變。在說話做事前,刻意地提醒自己,并對自己的進步給自己鼓勵和表揚,尤其在較重要的或自己會有緊張情緒的場合,尤其要提醒自己,發(fā)言前先在腦袋里將所要講的話默念一兩遍。長此以往,那些你從前職場上的語言及做事風格就會重新回到身上來。
4.循序漸進不宜急于求成
習慣是養(yǎng)成的,但不是瞬間養(yǎng)成的。行為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成果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在改變行為的時候,職場媽咪不要太過心急,允許自己犯錯誤,允許自己的習慣有反復。只要堅持下來,你總會從“刻意”到“自然”完成習慣的轉變。
案例二
Jojo覺得自己得了育兒嘮叨癥,總是在上班時間不自覺地就和同事說起寶貝,有時會不分場合地說起來,一說起來還停不下來,與朋友在網上聊天也是三句離不開寶貝。Jojo以前最不恥祥林嫂類型的人了,覺得她們每天和不同的人重復著相同的話題、甚至相同的話語,超級沒勁?墒,反觀一下自己現(xiàn)在的行為,不就儼然是個祥林嫂嗎?!
專家分析:
人們常說,嘮叨是女人的天性。有研究表明,女人平均每天要比男人多說100多句話。適當的傾訴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通過與他人傾訴我們可以緩解心理壓力,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太過嘮叨,不但會引起周圍同事的厭煩,影響自己的人際關系,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時我們會覺得在傾訴之后并不輕松,反而是只有在傾訴過程中才能感覺到放松的感覺。這樣,一煩躁就想傾訴,越說就越想說,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了。
專家支招
1.轉移關注點
之所以會反復地找同事聊寶貝的事情,究其原因,還是職場媽咪的關注點仍然在寶貝、在家里,沒有轉變好自己的心態(tài),仍然沒有做好職場媽咪的定位。
寶貝是媽咪生命的重要部分,但卻不是全部;為了生活、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也為了寶貝的幸福成長,工作也是媽咪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剛剛從休產假期間的全職媽咪轉換到朝九晚五的職場媽咪,會有許多的不適應,而調整這些不適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轉移關注點,將生活的重心從寶貝身上移到工作上來。
2.傾訴重質不在量
與寶貝初分離的焦慮情緒、工作中的壓力感以及對工作和對生活的不確定感,這些不良情緒職場媽咪是需要找人傾訴的。但建議職場媽咪慎選傾訴的對象。可以找一兩位知心朋友,暢快地將自己心中累積的話傾瀉而出,說個淋漓盡致;工作時間里產生傾訴欲望時則應盡量壓制,或找平時的好友電話或網上聊聊,而盡量避免與同事過多的嘮叨。
由于工作時間各人有各人的任務,過多與同事聊天會打擾同事的工作,總是同樣的話題更是容易惹起同事的厭煩。若稍有不慎說到了敏感問題,還可能會影響同事間的人際關系。更不要與眾多同事反復提起同一件事同一個話題,祥林嫂的悲哀就是別人把她的痛苦當作了一種消遣。
3.選擇其他的情緒調解方式
之所以嘮叨,需要與他人傾訴,其實是內心壓力緩解的一種需要。其實緩解焦慮不單單是傾訴這一種方式,做運動、閱讀書籍新聞、看笑話、分散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把煩惱寫出來……這些都是良好的調解情緒的方式;在工作的間歇做做深呼吸和一些放松練習、在博客上傾訴、下班后做瑜伽,都是隨手拈來就很實用、很有效的情緒調解辦法。
資訊鏈接:傾訴只在一定條件下是有益的
人們習慣地認為,有了煩惱或心事向別人傾訴是最好的緩解壓力的辦法。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傾訴既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也會產生消極的效果,傾訴只在一定條件下是有益的,而在其他一些條件下傾訴也許會造成消極的結果。當一個人真的因保密而感到苦惱,聽者又有為別人保密以及和提供新看法的能力,而且聽者在傾聽時又不會對傾訴者品頭論足,且秘密之事也適合于此時傾訴,那么傾訴者才會從傾訴中受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